4月26日,刚走到双林镇虹桥社区虹桥南村,记者就被一阵悠扬的京胡声吸引住了。手拿京胡的吴伟良正襟危坐,左手轻搭京胡的琴杆,右手拉动琴弓,双眼微闭,动听的声音缓缓流出。如今,每周总有10多名凤鸣京剧社的票友在吴伟良家里相聚,拉胡琴、唱京剧。
今年69岁的他,退休前一直在双林建筑公司从事建设预算工作。常年与数字打交道的他生性却十分浪漫,拉京胡是他最大的业余爱好。退休后,吴伟良的京胡技艺更是有了用武之地,也逐渐成了社区戏曲爱好者眼中的“明星”。
因胡琴与妻子结缘
“风声紧,雨意浓,天低云暗……”上世纪70年代,伴随着田间广播里传出京剧《沙家浜》的唱段,在耳濡目染中,19岁的吴伟良慢慢喜欢上了京剧。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宣传队遍地开花。凡是越剧、京剧、说唱都离不开胡琴伴奏,17岁便自学胡琴的吴伟良早就名声在外,因而受到当地宣传队四处邀约。
1972年,“苕南公社文化站”成立,吴伟良被任命为首任站长。文化站除了负责创建基层图书室、创办文化夜校,开辟黑板报宣传阵地等日常工作,更为艰巨的任务还是组织文艺宣传队演出节目。吴伟良介绍,当时不仅要对文艺表演骨干加以培训,还得自编、自导文艺节目,参加各级文艺创作调演。打小爱好戏曲的吴伟良便一头扎进了文艺创作中。
在吴伟良家中,有上百张他和妻子一道参与各地京剧票友会的照片。最让吴伟良值得回忆的是,与妻子结缘也是因为一把京胡。“当时,我们因为文艺工作结识,我在京剧中唱老旦,他帮忙拉胡琴。”妻子梁丽娟回忆道,后来自己被上调去读医科大学,成为一名医生,而他则到建筑公司成为了一名工程师。
1974年10月,吴伟良结束5年的农村生活,来到双林镇建筑工程队工作。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关系,他不得不暂时结束了京胡生涯,开始了长达14年与京胡无关的生活。
“说实话,当时挺不舍得,但为了维持家里的生活,还是不得不暂时搁置了拉胡琴的念头。”吴伟良说。
与胡琴第二次邂逅
1982年,湖州市工人文化宫成立,各地工会系统也开始重视起文艺演出活动。1988年,双林镇从各单位抽调文艺能手,着手组建民兵宣传队。有着多年胡琴演奏经验的吴伟良被单位选送进了宣传队。自此,他与胡琴开始了第二次邂逅。
1989年,吴伟良牵头组织了“首届杭嘉湖京剧票友演唱会”。当时,双林、菱湖等地票友纷纷到双林集结,嘉兴的7位票友也坐六七个小时的轮船赶来参加。活动还请到了湖州京剧名家吴素艳、阮泉华等前来助阵。
1993年,“湖州市京剧爱好者协会”在双林召开成立大会,由吴伟良担任会长。在担任会长五年半的过程中,协会不仅自主印发了《苕霅京韵》会刊,并先后在全市轮流举办10多次大型票友联谊活动,全盛时期会员达300余名。
记者走进吴伟良日常练习京胡的书房,6把京胡连着封套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往右的小隔间内,一个谱架上摆放着厚厚一沓曲谱,谱架旁又放着一把越胡和一把二胡。“随着时代的发展,京胡的弦也从原先的蚕丝演化成了现在的钢丝,延长了使用寿命。”吴伟良说,由于京剧选段音色的要求不一样,所以用弦的粗细不同,一场戏下来一般要用到三四把京胡。
走访各地为票友拉胡琴
京胡,是一件极难掌握的乐器,没有相当的功力和艺术修养,是很不容易征服的。吴伟良经过52年的刻苦磨砺,成为江浙沪地区令专业京剧演员或资深票友们都刮目相看的著名“琴票”,无论哪个票房,只要吴伟良琴师的到来,大家的演唱就格外带劲。吴伟良表示,此生别无他好,惟独对京剧艺术与京胡演奏一往情深。
多年来,吴伟良自费近10万余元,组织票友联谊活动,在他的带动下,梁丽娟也无怨无悔地支持各种票友活动。
“京剧专业剧团素来都以角儿为中心,而京剧业余票房则是以琴师为中心。”吴伟良介绍,由于近年来随着一些老琴师过世,各地票房都因奇缺琴师而难以为继。但凡略有闲空,自己都有求必应。
“现在除了周末去看孙女,其余时间只要一有空就会去各地帮忙拉胡琴。”吴伟良说,自己还和著名京剧演员王佩瑜合作过。
如今,吴伟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胡琴技艺的推广和传承上。“我学胡琴走了很多弯路,如果当时有人指点,可能会进步得更快,我就希望这些孩子能少走些弯路。”吴伟良说,胡琴是我的第二生命,这辈子与二胡相爱,绝对爱对了。现在,儿子媳妇住在湖州城区,自己和老伴在双林过得快乐而充实。
记者:张斌 编辑: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