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一化四合: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有益探索——赣州市信丰县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原载于《苏区振兴论坛策论专报》2017年第1期,获得时任副省长李利批示。
一化四合: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有益探索
——赣州市信丰县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刘善庆 尤 琳 田延光
一、引言
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对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培育新型农民,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不尽人意,环境卫生状况令人担忧,脏、乱、差现象严重;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动猖獗,个别地方的黄、赌、毒呈现蔓延之势,严重危害农民身心健康,危及社会治安。尽管各地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出台了多项措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然而收效甚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是值得各级政府关注并切实解决的重要问题。
党的十八届六指出,,必须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还担负着美丽中国、秀美乡村建设的重要责任。如何进行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关键是进行农村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以来,,,。
二、信丰县文化建设的探索
(一)以标准化为依据 变粗放型建设为精细化建设
2015年信丰被列为赣州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县。、省、市文件精神制定了《信丰县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标准、任务和时限。在农村文化示范点建设中,,提出“7+1”标准,“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 七个一”标准基础上,根据信丰县的实际情况,增加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一支文艺队伍,从而使农村文化建设实现了标准化、精细化。
在示范点建设中,信丰县以中心村、大型社区为重点,打造了30个公共文化服务示范点,整合党建、科普、体育健身等各种资源,建设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活动室,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便捷的文化服务。继2015年第一批30个村(社区)文化示范点建设完成后,2016年,该县又开始了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点建设。同时,加强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文化设施建设规划纳入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规划,并按照“7+1”标准,扶持大塘埠镇合兴“三引点”社区、铁石口镇 长远新村、高桥新村等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建设了符合标准的文化室(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丰富和完善了服务功能。
目前,信丰县已完成了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新建,建设村(社区)文化活动室293个,农家书屋273个,在全县16个乡(镇)设立了263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通过多年的努力,信丰终于实现了村村有文化活动广场、有戏台的目标。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家书屋建设覆盖率达到100%。县、乡、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更高效、更可靠、更便捷的载体。
(二)现代与传统有机融合 不断提升文化传播的效率、效益
1、在传播媒体上实现现代与传统的有机融合。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借助科技知识致富。从一定意义上说,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青壮年农民来说,农村文化与其说是吹拉弹唱,不如说是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针对这种状况,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信丰县将现代传媒与传统表现手法有机融合,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通过“农家书屋+电商”服务示范点建设,有效推进互联网与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大力促进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服务信息传播、电商进农村体系建设和农产品交易等。
同时,该县各乡(镇)的民俗文化表演丰富多彩。每逢重大节日,信丰城乡都要举行民俗文化活动,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古陂蓆狮、犁狮,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大阿子孙龙、万隆瑞狮迎龙,嘉定镇镇江村王氏感恩节等文化活动吸引了不同年龄的城乡居民参与。
2、在活动场所上实现了现代与传统的有机融合。
乡土中国,文化积淀深厚。传统习俗既凝聚着先民的智慧,也存在封闭和落后之处。譬如祠堂,作为古代宗法社会的现代遗存,既给人们以天然的亲切感,却也带有一丝“封建”色彩。面对众多本不起眼的祠堂,信丰创造性地将其与农村文化建设成功嫁接。整修后的祠堂,“旧瓶装新酒”,。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农村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文化活动场地的问题,又赋予了民间活动时代性、教育性,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国营院团与民间艺术团体有机融合 确保农村文化建设无缝对接
1、支持不同市场主体的文化企业发展,共同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信丰县注重发挥不同所有制文化企业的作用,从而确保了信丰文化市场始终充满活力。其中,既有改制后成立的县属文化企业,也成立了得到县财政资金支持的县级合唱协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群星合唱团,还活跃着三家民营文化企业,即信丰县民间艺术团、信丰县畲族艺术团、信丰县百花采茶艺术团。尤其是信丰县民间艺术团,自1989年成立以来,一直活跃在信丰及周边地区,年均演出场次达到200多场,成为信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为了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该县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以每场次3000元的价格,每年都从上述民营文化企业采购数量不等的演出活动。在政府财政资助下,各个文化企业送戏下乡,从而确保农民能够免费观看较高水平的文艺节目。
2、县乡文艺团体互动, 提升农村文化建设效力。
信丰县以打造“二胡之乡”、“合唱之乡”、“舞龙之乡”为重点,大力培育乡(镇)文化队伍,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支二胡乐队、一支合唱团、一支舞龙队。在政府培育、扶持下,除了经过政府核准或注册的正规文化企业外,信丰各乡(镇)均组建了民间业余文艺团体,每村建立了一支业余文艺队伍,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
为了提升乡(镇)文艺团体素质,信丰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建立了文化志愿者队伍,长常服务于乡(镇)文化培训和辅导工作,确保农村文化建设无缝对接。目前,全县共有115支合唱团、上万名合唱队员,培育了100多支二胡乐队、上万名二胡爱好者、100多支舞龙队伍、200多支广场舞队伍。
3、注重发挥乡贤作用, 赋予乡贤文化新内涵。
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信丰十分注重发挥乡贤作用。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农村优秀人才大量流向城市。与此同时,一些成功乡贤富裕后不忘桑梓,以各种方式回报乡亲。信丰县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用其资源反哺家乡,建设美丽乡村。如新田镇温先生,在外创业成功后常回故里,捐款几万元为村里建设文化公用设施。
(四)宣教乐有机融合 提升农村文化建设实效
1、融宣传、教育、娱乐于一体。
宣教乐有机融合具体指融宣传、教育、娱乐于一体。“富裕一方不易,教化一方更难”。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确保传播形式使农民感到亲切、容易接受。逢年过节搭台唱戏是农村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受农民欢迎。据不完全统计,信丰民间舞蹈、戏剧、彩灯等有20余种,这些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深得农民喜欢。在开展农村文化建设中,信丰高度重视这些艺术形式,并着力加以保护,鼓励群众积极参与非遗保护、传承活动,对参与者每人每天给予100元的补助;对申报成功的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给予5000至30000元的奖金。目前,已成功申报国家级保护项目一个(蓆狮、犁狮),省级保护项目5个,市级保护项目7个,县级保护项目32个。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过程中,农民自然受到了教育,也收获了欢乐。
除了运用非遗项目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外,信丰还引导、鼓励本地艺术家,将党的方针政策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广为传播,寓宣(传)、教(育)于(娱)乐;让农民群众在参与中享受文化的愉悦,在愉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不断提高综合素养,从而达到政策宣传与教育的目的。
2、定期活动与日常娱乐有机融合,形成农村新风尚。
除了县外,信丰县为每个乡镇文化站都配置了专(兼)职工作人员,每村一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从而建立了县、乡、村完整的文化管理体制。三级机构各司其责,每逢节假日,都在各辖区举办常规性文化活动。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信丰充分发挥农村艺人、热心人的作用,激发了许多沉寂的乡土文化人才的热情。乡土文化精英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极大增强了基层文化人的创造力,成为当地文化的生力军。在他们的带动下,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空前提高,群众性的文化队伍由此形成。结果,从前只在城市流行的广场舞不仅在县城随处可见,就是在信丰农村也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普及,不仅有效改善了邻里关系,而且打架、斗殴、赌博现象明显减少,和睦、文明新风逐渐形成。
(五)红绿古客有机融合 打造美丽乡村
信丰是资源大县。这里是红军长征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所在地,也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核心区,因此,红色资源非常丰厚。信丰是赣南林区多林县和重点产林区之一,不仅森林覆盖率高,还是赣南脐橙的源头,被誉为“中国脐橙之乡”,绿色资源丰沛。信丰自古以“饶谷多栗、人信物丰”著称,已有1300多年历史,留下了相当数量的文物古迹。信丰还是客家摇篮,99%的信丰人属于客家民系,是客家人较早的聚居地。信丰还是少数民族畲族聚居地。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信丰着力挖掘特色资源,将红色、绿色、古色、客家特色以及畲族特色有机糅合,促进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了以“红色文化”为特色的新田镇金鸡村、百石村,以“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正平镇球狮村、安西镇田垅村,以“绿色农业”为特色的西牛镇曾屋村、大塘埠镇合兴“三引”点等一批文化基础扎实、文化特色鲜明、群众文化活跃的公共文化服务示范乡镇和示范村。从客家传统文化入手,每年举办“古陂蓆狮犁狮、大阿子孙龙、万隆瑞狮引龙”等民间民俗展演,让群众记得住乡愁。在文物古迹保护方面,目前,已完成了上乐塔的抢救性保护维修、大埠头黄氏宗祠的保护性修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圣寺塔和玉带桥保护专项资金已经到位。
三、总结与思考
(一)主要创新
1、探索了农村文化建设的一条新路径。
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广大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出现了两大问题,一是随着农村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在接受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许多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却不断凋零、萎缩;二是随着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欠发达地区农村青年大量涌向发达地区、涌向城市,农村人口主要由老年人、留守儿童构成,文化建设的主体严重缺失。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如何进行文化创新?信丰县“一化四合”的重大创新就在于进行农村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抓住标准化建设这个轴,围绕农村文化有效供给不足这个核心,构建现代与传统有机融合的载体,通过国营院团与民间艺术团有机融合的渠道,将红绿古客文化资源广为传播,确保宣传教育娱乐三位一体,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2、创新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机制。
在大众传媒时代,广大农民群众获得外部信息的渠道空前多元化,其文化需求呈现多样性。农民文化消费偏好的改变既给广大文化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优秀的文化建设者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面对新形势,信丰县进行农村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努力提升县属文化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推出农民喜闻乐见的新产品,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大胆创新,招募文化志愿者。通过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建立的文化志愿者队伍,把乡(镇)、村(社区)文艺爱好者、民间艺人、学校(音乐、舞蹈、美术)老师、热爱文化的人士组织在一起,在文化站的影响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兴起乡(镇)文化志愿服务热潮,为农民供给免费的精神食粮,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3、打造了农村标准化文化建设的升级版。
在贫困地区农村文化示范点建设中,“七个一标准”,这一标准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信丰是苏区核心县、人口大县、经济大县,同时也是文化大县,活跃着多支文化队伍。信丰县根据自身文化实力较强的实际情况,“七个一”标准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标准,即一支文艺队伍,形成了自己的标准,即“7+1”标准。可以说, “七个一”标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硬件标准,为农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载体。但是,要提升这些载体的使用效果,就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否则这些载体就会成为摆设。信丰标准的价值就在于在“七个一”硬件标准基础上增加了文艺队伍这个软件标准。通过各个文艺队伍的带动和引领,使农村文化活动成为常态,有效填补了农民的精神空间。硬件与软件有机融合,升级了农村文化建设,为信丰建设文化强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信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总体看,信丰农村文化建设仍然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入仍显不足,城乡差距较大。
据了解,我国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多年在0.3%-0.4%之间徘徊。我省的差距十分明显,以2015年为例,该年全省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总支出比例仅达0.27%,列全国第30位。一些地方政府,多年来基本上只保证文化部门基本的人头经费,业务经费和免费开放经费严重不足,造成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又因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相对集中,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不平衡,省、市、县、乡、村(社区)成梯级递减,形成一个倒三角,尤其是少数边远山区的乡村文化服务机构几乎没有开展活动。调研显示,满足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经费至少需要10万元。乡、村(社区)两级文化站应该是开展文化活动最具影响力的机构,然而却因地方配套资金大都没有着落,文化站无活动开展,老百姓就很难从其他途径获得精神食粮。
上述情况在信丰同样不同程度存在。虽然经过近年来的投入,、区)群众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原有底子太薄,信丰县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总体看仍然显得比较落后,尤其是贫困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比较简陋。不进如此,信丰还存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缺乏资金的问题,如信丰全县29处革命历史遗址有24处因缺乏资金未能得到修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客家生态保护区建设因受资金、人才、场地等条件限制进展缓慢。县文化馆非遗展示厅面积不足60平方米,非遗传习所等设施简陋,用于挖掘、收集、整理非遗资料的相机、摄像机、电脑等设施较简陋,急需添置。
2、部分文化产品供给“过剩”、文化人才供给不足。
文化产品供给 “过剩”集中体现在农村电影放映内容老化、过时,无法吸引农民观看。公共文化人才供给不足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乡(镇)文化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偏低。乡(镇)综合文化站无编制、无人员、无经费现象较为严重。有的文化站工作人员编制虽在文化站但长期需要从事乡(镇)中心工作,存在“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任”现象;且一般年龄偏大,缺乏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能力,导致乡镇文化专干不专职、不专业、不专心现象十分突出。二是文化企业尤其是民营文化企业人员老化严重。现有人才多数出自信丰县属文化团体,属于“体制内”人员转化而来,他们大多年龄偏大。三是文化队伍专业文化人才缺乏,尤其是文艺创作(导演、编剧、音乐等)、非遗保护等方面的人才紧缺。
3、乡(镇)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信丰全县人口75万,下辖16个乡(镇)、1个省级工业园区。调研结果显示,信丰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各个乡(镇)并不平衡。总体看,多数乡(镇)公共文化建设尚处于宣传发动阶段,少数乡(镇)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以新田镇最突出。该镇虽然远离县城,但是,因其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欣欣向荣,不仅硬件建设到位,而且村村有文艺队伍,家家参与文化活动,以至于“新田”变成了“心田”。
(三)深化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路
总体思路是增加要素供给力度,进一步满足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需求,提升农民文化获得感,确保农民文化权益,具体如下。
1、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调研情况充分说明,农村文化建设好坏与主要领导的重视程度直接相关。、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与“根”,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虽然腰包鼓了,但是,脑袋却空了。由于一些地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受到应有重视,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大量不健康、、文化趁机侵入了农村精神阵地,俘获了农民的头脑。长此以往,后果堪虞。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整合资源,把面向农村的各类公共文化资源纳入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合理配置、集中管理、优化服务,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
2、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建设要素投入,不断增加农村文化产品有效供给。
一是增加乡(镇)文化建设投入。乡(镇)综合文化站承担乡(镇)文化管理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是政府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其建设、管理和使用主要依赖政府资金,在基础设施初步完善后,应根据农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的新需求和综合文化站职能不断拓展,;建议省政府在2017年起继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数额并逐年提高;地方政府至少应将其办公经费、培训经费及招募文化志愿者经费纳入乡(镇)财政预算,并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每年按比例逐步加大财政保障力度,进一步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乡(镇)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同时加大对民办文艺团体的指导和培训,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应新形势下的文化工作需求、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年龄结构合理、公办民办互为补充的基层文化队伍。另一方,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和培养渠道,依托高校优势资源,采取与艺术院校合作的方式或“名师高徒”活动,大力培养和引进文化艺术人才,充实农村文化建设队伍,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注入活力。三是加大民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支持政策力度,增加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四是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调整、更新农村电影放映内容,提升电影放映效果,增加农民喜闻乐见的影片供给力度。
3、进一步理顺农村文化领导机制,改善乡(镇)文化站点管理,提升服务效能。
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文化建设涉及文化、财政、发改、、体育等相关部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重要任务。目前我省已成立了由省文化厅牵头、财政、发改、、体育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为我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出了积极地探索和努力。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千头万绪,各部门之间管辖资金、项目相对分散,需要依靠省委省政府强有力推动以及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为此,建议省委省政府成立省委或省政府领导同志为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原有的协调机制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加强统筹、整体设计、协调推进,各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和资源优势,切实抓好工作落实,尤其要按照共建共享的要求统筹整合资金项目,真正形成全方位支持和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逐步探索乡(镇)文化管理人员的“县管乡用”管理模式,加大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力度。由县财政承担经费,实行乡(镇)文化站人员由市县政府根据专业需要统一组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按照乡(镇)人口规模的大小和文化站建设的实际需要确定各乡(镇)文化站人员数量,,同时采取倾斜政策,解决好人员职称的评聘问题。建议省政府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投入,将购买基层文化单位公益性岗位纳入采购目录,以补足人员,补齐短板。
、“赣南经济社会情况调查”、
作者简介:
刘善庆,江西师范大学苏区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商学院研究员,博士。
尤琳,江西师范大学苏区振兴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
田延光,江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苏区振兴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