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
自幼天资聪颖,智慧过人
咏诗对联,不在话下
他,
青年执教杏坛,壮怀激烈
冲冠一怒,离乡从戎
他,
乱世投笔为枪,鼓动风云
抨击封建,主张改革
他,
中年激流勇进,出国深造
发奋图强,荣归故里
他,
一生学贯东西,博古通今
飞扬意气,正气浩然
他,
可以慢摇轻吟道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也可以泪雨潸然言
“戴候斯穴,挥涕怆怆,惟神魂之得所,迪吾民于恺康。”
时而轻拢慢捻,一片山花烂漫;
时而奋起向前,两行激扬文字。
他,
教我如何不想。
他和他的”她“
成就了他,
也就是一代文学大师刘半农,
一半侬言密语,一半侬墨重彩,
的他。
这就是发布君心目中的刘半农,一个出生在127年前,那个激昂年代里的刘半农。
今天,是刘半农诞辰127周年,就让发布君就带着大家沿着历史的河流,回溯那个如梦似幻又激情澎湃的过往岁月,以及那个岁月里的刘半农。
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秋风把树叶吹落在地上,
它只能悉悉索索,
发几阵悲凉的声响。
它不久就要化作泥;
但它留得一刻,
还要发一刻的声响,
虽然这已是无可奈何的声响了,
虽然这已是它最后的声响了。
刘半农《落叶》
好凄冷的风雨啊!
我们俩紧紧的肩并着肩,手携着手,
向着前面的“不可知”,不住的冲走。
可怜我们全身都已湿透了,
而且冰也似的冷了,
不冷的只是相并的肩,相携的手。
刘半农《我们俩》
"刘氏三杰"
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江苏江阴人,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刘半农后面有弟刘寿椿,后来成为中国著名民乐家、号称“二胡之父”的刘天华。又有弟寿慈,后来成为著名民乐家的刘北茂。兄弟三人成名后,时人冠以“刘氏三杰”的称号。
初生牛犊
11岁时,刘半农到父亲刘宝珊和杨绳武等人创办的翰墨林小学就读,这是一家新式学校,除了重视中国传统经典学习之外,还特别重视英文教育。刘半农聪明好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国文、英语尤其出众。
在这里,他为当时的教材没有句读而奇怪,写下了“狗屁连天其中固有点,一语千金难道没得么”的对联,语虽鄙俚,但既暗合他日后事业的重要方向,初步展露他敢于挑战传统的性格。
1907年11月,刘半农以江阴考生第一名的成绩入读新办的常州府中学堂。在这所中学里,刘半农学习上依然锋芒毕露,他的中学同学钱穆晚年回忆说:“不三月,寿彭连中三元,同学争以一识刘寿彭为荣。”
小试牛刀
1913年,刘半农在中华书局任编译员期间,先后在《时事新报》、《小说界》等刊物发表40多篇他翻译和创作的小说。
刘半农最早翻译的是英国狄更斯的《伦敦之质肆》、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此何故耶》、丹麦安徒生的《皇帝之新衣》,并将此改写小说《洋迷小影》。此外,他还介绍了俄国屠格涅夫的四篇散文,这是我国对屠格涅夫散文诗的最早翻译。1916年5月,刘半农翻译了高尔基的《二十六人》,这是高尔基的作品首次被介绍到中国。
刘半农的翻译,大多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世界名著,这些作品对开拓国人视野、吸收外国文化、启迪民众智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等文章,对文学革命从形式到内容都提出深刻见解。同年夏天,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破格聘为北大预科国文教授。
”她“的故事
1920年,刘半农赴欧洲深造,初入英国伦敦大学院,在语音实验室工作。1925年,他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得以外国国家名义授予的最高学衔的中国人。刘半农在海轮上写下诗作《教我如何不想她》。
首创“她”字,“她”指女子。这是一首写给结发妻子朱慧的诗歌,也是表达海外游子对祖亲的思念之情。
自刘半农之后,代表女性的“伊”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她”。一个“她”字,开创了中国语言文学的新时代。
英年早逝
1925年刘半农学成回国,在北京大学执教以后,他对摄影的兴趣愈发浓厚,并于第二年加入我国成立最早的业余摄影艺术团体“北京光社”。此后,他所撰写的《半农谈影》成为中国第一部探讨摄影艺术的著作。
1934年6月,刘半农为完成《四声新谱》、《方音字典》和《中国方言地图》的编写,冒着酷暑深入内蒙一带考察方言方音,不幸染病,7月14日逝世,年仅44岁。
--------
参考:《央视新闻》
编辑:周宇津
★转载请注明出处
┃ 江阴发布 ┃ 2018年5月29日 ┃
主办:
内容与技术支持:江阴广电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