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
历史悠久,传承千年,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我们的民族乐器更是其重要的载体。
二胡,竹笛都是我国传统乐器的代表,其演奏技巧丰富多变,音乐表现风格鲜明。
赵磊和李庆两位同学,在校期间分别主修二胡和竹笛。四年时光、转瞬即逝,同学们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终于登上了属于他们的毕业舞台。今晚让我们一同见证他们的精彩表演,一同感受民族音乐的永恒魅力。
1、《牧民新歌》是简广易先生于1966年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曲子。作品以浓郁清新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亲切感人的旋律,活泼跳动的节奏展现出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光和牧场上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表现了新时期牧民的精神风貌。下面请欣赏竹笛曲《牧民新歌》,演奏:李庆,指导老师:何静,伴奏:音乐与舞蹈学院民乐团
2、《枣园春色》作者:高明。此曲以陕西音调为素材创作而成。乐曲通过流畅华丽的旋律和北方梆笛擅长的垛音、历音、滑音等表现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陕北地区迷人的景色,以及人民群众亲切善良的人物形象。下面请欣赏竹笛曲《枣园春色》,演奏:李庆,指导老师:何静,伴奏:音乐与舞蹈学院民乐团。
3、《姑苏行》是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江先谓先生,于1962年创作的一首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受的竹笛经典名曲。曲名为游览古城苏州之意,全曲表现了苏州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乐曲旋律优美婉约,风格典雅抒情,节奏轻松明快,结构简练完整,是南派曲笛的代表乐曲之一。下面请欣赏这首竹笛独奏曲《姑苏行》,演奏:李庆,指导老师:何静,扬琴伴奏:顾雨蕾。
4、《春到湘江》是宁保生先生1976年创作的竹笛名曲,鲜明的湖南音乐特色,时而激情如火,时而流畅清雅,乐曲表现了湘江两岸秀丽的春光和人们欢欣鼓舞建设家园的壮志豪情。引子广阔而富于激情,展现出湘江波光粼粼,烟雾迷蒙的美丽景色。如歌的行板,轻盈的旋律,时而吟唱低回,时而激扬高歌,甚为娇媚动人。中段由羽调式到宫徵调式,意境清新。欢腾的快板,富有湖南花鼓戏的韵味,热烈中隐有鼓声点点,奔放洒脱、又有诙谐乐观的神态,跃然曲中,几番递升的旋律把乐曲层层推向高潮。全曲需要演奏者要把丰富的情感,富有神韵地呈现出来。接下来请欣赏《春到湘江》,演奏者:李庆,指导老师:何静,扬琴伴奏:顾雨蕾
5、《五梆子》五梆子是一首由冯子存,根据华北地区传统民间乐曲,改编的笛子独奏曲,是北方梆笛的代表曲目。原曲优美明快,热情奔放,曲调明快健朗,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常用于戏曲过门,经冯子存整理加工后,赋予乐曲以粗犷豪爽、热情奔放的个性,梆笛特殊技法的安排和运用,使乐曲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广为大众所喜爱。下面请欣赏竹笛曲《五梆子》,演奏:何静、李庆
6、《丝竹新韵》是一首根据江南丝竹风格创作的作品。作者借鉴江南丝竹的音乐和曲式风格,又加入了低音与和声,这些原来丝竹音乐中所没有的音乐元素,试图让江南丝竹这一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具有更新的理念和韵味。下面请欣赏民乐小合奏《丝竹新韵》,竹笛:李庆;二胡:赵磊; 琵琶:李敬; 笙:何静; 高胡:石伟利; 扬琴:顾雨蕾; 古筝:史晨希;打击乐:税为民
7、《秦腔牌子曲》是郭富团先生,根据陕西秦腔的若干曲牌改编而成的一首板胡独奏曲。此曲行云流水般的旋律,展示出浓浓的秦风、秦韵,表现了秦人的质朴、豪迈。乐曲时而豪气冲天,时而宛若丝缕,时而欢快跳跃,时而悲泣低吟,声声入耳,丝丝沁脾。接下来请欣赏《秦腔牌子曲》,板胡演奏:赵磊;指导教师:石伟利
8、《查尔达斯》是意大利作曲家蒙蒂创作的一首小提琴名曲,被改编成很多版本,在不同乐器上进行演奏。传入中国后,被中国演奏家移植成二胡曲。下面就欣赏这首具有中国风的《查尔达斯》,演奏:赵磊,指导教师:石伟利
9、《兰花花》是根据陕北民歌《兰花花》的故事情节和主旋律创编而成的一首叙事曲。通过对兰花花这样一个美丽善良、天真淳朴的农村姑娘的形象塑造,以及她在爱情上的不幸遭遇,展现了兰花花勇于与封建势力抗争的坚强性格。作品借鉴了西洋奏鸣曲的曲式结构,融合了中国戏曲音乐中的表现特点,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下面请欣赏二胡叙事曲《兰花花》,演奏:赵磊,指导教师:石伟利
10、《红军哥哥回来了》是由陕西地方戏曲“碗碗腔”音乐,为素材改变而成。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红军凯旋而归,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并又重新踏上征途的情景,是一首抒情写实的二胡作品。下面就请欣赏这首乐曲,感受这份浓郁质朴的军民情。演奏:赵磊,
11、《战马奔腾》是二胡演奏家陈耀星在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一首独奏曲。乐曲描写守卫在祖国边疆草原的骑兵战士,为了保卫祖国,苦练杀敌本领的热烈场景,表现了他们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请欣赏
岁月流逝,
挥不去莘莘学子,执着的梦想,
时光飞驰,
带不走他们勇攀高峰的信念。
今晚的音乐会到此结束了,愿赵磊和李庆两位同学,在今后的人生舞台上,能够继续展示自我,超越自我。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音乐与舞蹈学院团委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