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前的今天,1939年4月13日晚,由诗人张光年(光未然)作词,作曲家冼星海谱曲创作的著名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震撼人心。
《黄河大合唱》创作背景
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张光年(笔名: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当第一眼看见山下奔腾的黄河时,光未然受到巨大震撼,心中涌出了后来《黄河颂》的头两句诗:“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
他在途中还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从而最终产生了创作《黄河》的冲动。
▲光未然(1913年11月1日-2002年1月28日)
1939年1月,光未然在慰问演出期间,骑马跌落摔断了左臂,被送往延安治疗。住院期间,光未然开始根据途中所见所感,酝酿写一首歌颂黄河、赞美中华的长诗。
而早在1938年10月,冼星海夫妇也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下来到延安,在延安鲁艺音乐系任教,并于同年加入了中国。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
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了《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深受感动,乐思如潮。
同年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划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由抗敌演出队第3队首次演出。由邬析零指挥,担任男声独唱的是田冲,担任朗诵的是光未然,担任女声独唱的是蒋旨暇,担任二重唱的是史鉴和刘晨暄,担任“说白”的是胡丹沸。
合唱队由抗演三队的成员组成,乐队由鲁艺师生组成。伴奏乐器是当时能找到的提琴、竹笛、高音二胡、低音二胡、三弦、口琴、锣、鼓、拔、竹板、木鱼等共11种。首演后引起巨大的反响,在全国广泛流传,它对现代中国的音乐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冼星海指挥排练《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合唱曲目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八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章连成一个整体。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
第二乐章:《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第四乐章:《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
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轮唱)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其中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以其独特的轮唱形式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激昂歌词,成为人们最为熟悉的一首曲目。
《黄河大合唱》版本更迭
第一版:“延安版本”。冼星海在延安配合能找到的乐器,用简谱写就的最初版本。因为当时延安条件非常艰苦,不可能组成一个真正的管弦乐队。而且大多数人都不能识五线谱,所以就用简谱来写作。
第二版:“苏联版本”。冼星海在前苏联重新配器的一个版本,在主旋律及声部上作了一些调整。
第三版:“上海乐团版本”。1955年,为纪念冼星海逝世10周年,李焕之根据冼星海的“苏联版本”为上海乐团改编出的一个便于演绎的版本。
第四版:“钢琴伴奏版本”。特殊时期,由于《黄河大合唱》歌词被认为属于“王明投降路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处于只奏曲不演唱的状态,钢琴协奏曲《黄河》便在这种情景中诞生。
第五版:“中央乐团版本”。1975年严良堃等人根据冼星海的延安版本重新配器的版本,也是影响最大,传播最广,人们最耳熟能详的版本。此版本前面采用1939年的原稿,同时将1975年纪念聂耳逝世四十周年、冼星海逝世三十周年音乐会乐团演出谱中的一、四、六、八乐章收在这里。
- 魅力成都网评 -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深刻的作品,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竟也难逃被人恶搞的命运。
2014年4月,东方卫视播出的《笑傲江湖》的一期节目中,选手以夸张的形式演唱《黄河大合唱》,令评委捧腹大笑,并在之后出现更多恶搞的版本。这些视频引发了冼星海和光未然后代的不满,。
回想光未然与冼星海创作作品时的环境与心情,任何一个正常人都难以笑出声来,更不要说以其作为娱乐恶搞的素材。
诚然,现在已是和平年代,人们写不出、也不再需要这样的音乐作品。但《黄河大合唱》诞生的历史背景——抗日战争的惨痛经历应当永远被铭记,警示后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