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鸣岩花儿会又称“四月八花儿会,龙华歌会,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起源于龙华大会。是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九在和政县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松鸣岩举行的花儿会。为甘肃省著名的三大花儿会场之一。也是河州花儿的发祥地。松鸣岩花儿会与其它花儿会相比,突出特点是多用乐曲伴奏,系典型的河州花儿形式。2003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和政县为 “中国花儿传承基地”。2006年5月20日,。
松鸣岩花儿会起源于每年“四月八”(实指农历四月二十八,会期为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九日)举行的龙华大会。因此,也称“四月八花儿会”“龙华歌会”。
明代《河州志》写道:“松鸣岩灵湫,州南百里,花草芬芳,有泉号灵湫,岁旱祷雨辄应。”松鸣岩的寺庙建筑是相当宏伟的,当地老人曾见到洪武年号的石碑。《和政县志》记有:“创始于1465年-1487年(明朝成化年间),有玉皇阁、菩萨大殿、圣母宫、西方顶、南无台,各栋宇然,皆在石岩之上,岩北有土坡一支,都岗寺在焉……每年四月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日,开龙华大会,朝拜者累千巨万,香火甚盛”。清朝进士张和作的《松岩叠萃》为:“叠嶂层峦看不明,/万松积翠锁峥嵘,/楼台偶露林间影,/风雨时听树杪声,/羌笛遥传边故曲,/雪山寒接暮云横,/登临应有孙登啸,/半岭斜阳鸾风鸣。”咏出了松鸣岩的雄姿,其中“羌笛遥传边故曲”一句,既点明了人们吹“咪咪”的情形,也道破了花儿和羌笛悠久的历史。清朝痒生祁奎元在《游松鸣岩》的诗作中首记“唱牡丹”的情景:“松鸣佳景除尘埃,/一度登临一快哉,/石磴疑从云际上,/天桥浑向画中排,/林藏虎豹深山古,/路接羌戎绝径开,/我亦龙华游盛会,/牡丹听罢独徘徊。”还在他作的《松鸣岩古风》中写有:“老僧新开浴佛会,八千游女唱牡丹”。诗句。可见当时松鸣岩龙华会和花儿会的盛况,这也是花儿会见诸于文、字的较早记载。
松鸣岩位于甘肃省临夏州和政县城南23公里的松鸣镇小峡之中,景区由西方顶、南天台、玉皇峰、鸡冠山四峰组成,是甘肃省著名的三大花儿会场之一,也是河州花儿的发祥地。这里四峰并峙,古松参天,野牡丹开满山坡,是历代殿宇楼阁、亭榭飞桥荟集之地。据记载,早在元代,就有人在这里开窟塑像,修行隐居。公元1465年—1487年(明代成化年间),在这里先后修建了玉皇阁、菩萨殿、圣母宫、独岗寺等殿宇,凿通了登山石阶和接峰天梯。这些殿宇大多建在三峰的悬崖峭壁之上,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十分险要壮观。
松鸣岩花儿会,有独唱、对唱、齐唱、咪咪独奏等演唱形式,并有自制的四弦子、咪咪等乐器伴奏,其内容有对新生活的赞美,有对生产劳动的颂扬,有历史故事,更有那美丽动人的情歌。其演唱曲目繁多,河州花儿的大部分令调,在这里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现,“牡丹令”尤为盛行。届时,临夏、和政、东乡、广河、康乐、卓尼、临洮、夏河等县回、汉、东乡、藏等民族的歌手云集于此,搭起帐篷,昼夜对唱。各民族歌手们聚集在山顶上、树荫下、小河旁、丛林间,引吭高歌,漫出美丽的“花儿”,唱出心中的“少年”,歌声响彻山谷,咪咪声此起彼伏,其情境如痴似醉,美不胜收,使人流连忘返。
松鸣岩花儿会有持续的历史传承性和博大的开放包容性,有固定的演唱时间和场合。松鸣岩花儿会上,歌手们除了演唱各种河州令外,还有《牡丹令》,演唱地点或在山坡,或在草坪,或在山口,或在林中,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对唱,伴奏乐器有咪咪、四弦子、吱呐、二胡。
和政花儿歌词运用的就是当地地方汉语方言,语言朴素,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一首“花儿”的曲令是由起音、上乐句、连接性衬句、下乐句和落音五部分组成,起音也叫引子,指歌唱开始的呼唤性衬词开腔。
松鸣岩花儿会的形式和莲花山花儿会大同小异,只不过松鸣岩花儿多用乐曲伴奏 ,系典型的河州花儿形式。松鸣岩花儿会所唱的花儿也叫和政花儿,属“河湟花儿”“河州花儿”,原本是民间的情歌,称之为“野花”。经过长期自身发展并在人民群众丰富火热的劳动生活中汲取营养。因而具有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以前大部分人认为唱“花儿”不是一件好事,并之为“花事”,因为其唱词大都不健康。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花儿”已从情歌脱胎而出,它取材于各族群众的劳动生活,表现人们的喜怒,并加以拓展升华,格调和趣味逐渐趋于健康、文雅。和政“花儿”的曲令一般多用地名或形象化词语命名,多用形象比喻和衬词衬句,比兴起来,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方言特点,这就是“令”。如“河州大令”、“水红花令”,“大眼睛令”,“下四川令”等等。在河州型花儿中“令”有近百种之多。
文 字:李 斌
编 辑:李 壮
责 编:虎 军 康进祥
编 审:贾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