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广州老城区的这个社区 有颜更“岭南”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在你印象中的老旧小区

是城中村、握手楼、

下雨水浸街、

蜘蛛网电线?


前段时间,

广州出炉了30个容貌示范社区



“闹市赏梅”、“客家特色”、

“岭南风情”、“仿古建筑”……

每个区都“因地制宜”

打造本地特色。比如——


现在向我们走来的是白云区景泰街的长安社区,“柯树秉云山精华根深叶茂,子民伴珠水波涛源远流长”,大金钟路牌坊上反映柯子岭村悠久历史的对联令人印象深刻。主打客家特色,岭南特色仿古砖透出浓浓的古朴。


赏梅何须远行?越秀区的东风二社区,在自家门口就能天天欣赏梅花;农林上路社区榕树婆娑、小筑清幽,古朴的“独院式”历史建筑;黄埔区的长洲社区文化古迹众多;番禺区市桥社区的“蚝壳墙”一度成为网红拍照打卡地……


其实,

广州有许多古老的社区,

虽不在以上榜单,

却依然保留着

最靓的颜值和“最岭南”的气质


花城君今天带你走进的这个社区,

它藏身于老城区的闹市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清代

里面的每栋建筑都是会说话的历史


闹市中的岭南人家




越秀老城区的核心商圈北京路,你一定去过很多次。殊不知,盐运西社区就坐落在这个广州的发源地、传统的中轴线上


穿过汹涌的人潮,转身,这块并不十分显眼的牌坊会突然出现在眼前——盐运西社区


向里走去,令人惊讶的是,门里门外判若两个世界。门外是喧嚣的商都,门内是鸟语花香;门外是川流不息的人群,门内是坐在石凳上唠家常的老人和晒太阳的猫。


走在正街,遮天蔽日的榕树让阳光只能从缝隙间穿过,体感温度也明显下降了2℃~3℃


两旁的小巷子里,居民把家门口的空地设计成花园、喷泉和鱼池。


常常有歌声从这里飘出,热爱音乐的一帮老街坊每周都会带着竹笛、二胡、三弦、扬琴……来这里开音乐趴。


精致洋房诉说百年历史




漫步盐运西社区,可以看见许多建筑都被官方挂着“广州市历史建筑”的牌子。社区内正街、一巷、二巷、三巷绝大多数的房屋都是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的精致洋房,现存30多栋,总体保存比较完整,所有建筑没有一栋完全重样,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归国华侨、商人陆续在此聚居兴建小洋房,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成为广州名噪一时的“洋楼”景观。


这些小而美的洋房中间开门,屋内中间为楼梯,水磨石米梯级木扶手或水泥扶手。梯后是天井,两侧为套间,前为阳台,后为厨、厕。配以绿树或小庭园。


其中,二巷双号数的几栋洋房出自爱群大厦的设计师之手。20世纪50~70年代,著名作家秦牧、陈残云都曾居住在正街24号大楼内,二者还是邻居。据说,盐运西街是广州在册历史建筑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盐运西”说“盐”



“盐运西”三个字,可以追溯到清代,盐运西社区也因清代位于盐运司之西而得名。当时,制盐业已经成为广东手工业的重要支柱。广东盐场是全国的大盐场区之一,全省有盐场栅34个,广东的盐销往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福建、贵州、云南七个省份,188个埠地。

盐税成为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与田赋、关税、厘金一起构成清后期财政收入的四大支柱。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两广开始设立盐御史总管盐务。清康熙三十二年,改设两广都转盐运使司(简称运司),驻地在广州,执掌两广盐法政令。盐场产的盐主要分为晒盐和煮盐两大类。


盐田一般以五亩左右为一块,用细沙铺平,引海水如田,蒸发为“卤”,煮了以后变成熟盐,晒过之后则为生盐。夏秋天气炎热,一池可以产盐二百斤左右;冬春季节天气较为凉爽,每天大概能产盐一百斤。


“盐引”是政府给予盐商进行运销食盐的凭证,每引盐235斤~320斤不等。“盐税”在历史上称之为“盐课”,两广运司每年盐课岁可入达数十万两,每年盐产与运销数十万引盐。




最贴近你的广州生活圈

主张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出品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


扫一扫关注吧



编辑:赵方圆

图片:赵方圆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