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邢台的八大戏种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1邢台淮调

邢台淮调,又名河南调,也叫梆子腔。解放前即在我区邢台、沙河及南和等县广为流传。淮调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它的代表剧目多为喜剧,如《铡赵王》、《豹头山》、《三叫门》等。大都具有引人入胜的情节,精彩动人的表演。它浓郁的乡土气息,更加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和赞赏。 

淮调唱腔、音调高亢,旋律动听。在部分唱腔及过门中,配有打击乐器锣、鼓、钹等,听起来红火热闹,气氛欢快。淮调的唱腔,主要分头板、二板、流水和三板等,另外还有不少曲牌。在地方戏曲中,它的唱腔是比较丰富多变的。 

淮调的乐器有板胡、二胡、低胡、大铙、大钹以及大梆子。淮调又名大梆子腔,大概也是由此而来的 

2威县乱弹
乱弹是地方戏曲之一,是深受群众所喜爱的一种具有乡土气息的地方戏。它分东西两路。在唱腔板式上,各有千秋。东路乱弹的活动范围是邢台、邯郸以东,石德线以南及鲁西北一带。西路的活动范围是山西上党以东及石家庄地区东北一带。 

乱弹的演出剧目大都取材于历史演义及古代传奇、杂剧等,以反映帝王将相、宫廷纠纷的戏为主。乱弹的唱腔高亢,朴实,乡土气息浓厚,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常用板式有慢板类,二板类,散板流水类,其中以《二鼓头》、《一鼓头》、《慢乱弹》、《流水板》为主。 
伴奏乐器在生、净角的演唱中,以唢呐为主;旦角的演唱则以笛子为主。配以笙、琵琶、二胡、低音胡等乐器,本剧种曲牌十分丰富。 

解放后,在政府大力扶植下,乱弹得到了很大发展。""横行时期,乱弹这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古老剧种被砍掉了。粉碎""后,乱弹才得到新生。在省、地、县个级领导的重视关怀下,威县乱弹剧团于一九七七年十月一日正式恢复成立。这是全国唯一的专业乱弹剧团。这个剧团先后排出了《杨金花夺印》、《王怀女》等十几个剧目,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他们演出的《王怀女》曾被省电视台录象,。省电视台、中国唱片社还灌制了唱片。

 

3邢台梨花大鼓
梨花大鼓是邢台市独有的曲种之一,也是全国曲坛上一支别有风采的鲜花,颇受群众欢迎。梨花大鼓风格朴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曲调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传统书目很多,其中尤以说为主、唱为辅的中长篇见长。现流行的有《包公案》、《海公案》、《西厢记》等。 
据艺人师承谱系和口碑传说,梨花大鼓由渔鼓道情衍化而来。已知清嘉庆年间,梨花大鼓邢台籍艺人有五位姓名中均带""字,即威县王奎山、临西吕连山和李明山、清河徐靠山和临城冯云山,时称"五大山"。成为邢台梨花大鼓艺坛上赫赫有名的五座山。
梨花大鼓流传中在邢台境内分成两派,一派是以邢台南宫县为基点的"小北口"派,代表人物是张风梧、宋四莫。这一派后来由张凤梧的门徒南宫杨老孔、宁晋苏玉堂(二人未排字)传到石家庄地区。
另一派也是邢台梨花大鼓最重要的流派是以邢台地区的威县、新河为主要活动地区的"南口"派梨花大鼓,该支以"梨花大鼓"之名被叫得最响,又称犁铧片、倒扒口。流行于邢台大部分地区,后传到邯郸地区。是邢台梨花大鼓"五大山"中徐靠山、李明山及其门人发展起来的。徐靠山、李明山均成名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前后。徐靠山门人中的康兴重、张兴本、张兴隆、张兴立、孙春瑜、吴春华、潘春聚等,都是清末民初名噪冀南的梨花大鼓艺人。孙春瑜之徒李利杰、韩利来、吴利祥、赵利俊、杨利忠、陈利江均为著名演员,尤以陈利江名声最大,水平最高,在冀东南、鲁西北地区,被誉为"第一说书响将",红极一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李明山门人中的""字辈名艺人有孙金枝()、孙金兰()、刘金榜、郭老彬、赵桂存、张广兴等。除上述艺人外,程长会、李和春、张明斗、刘成名。也是有名的梨花大鼓艺人。"南口"派山东大鼓的演出书目,短篇有《荐诸葛》、《古城会》、《让成都》等"三国段",和《宝玉探病》、《下西厢》、《丁香割肉》、《雪梅吊孝》、《小黑驴》、《小黑牛》等共百余篇,中篇书目有《李天保吊孝》、《大宋金球》、《海公案》、《五女兴唐》、《响马传》、《丝绒计》等五十余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梨花大鼓逐渐衰落,许多艺人改唱河南坠子和木板大鼓。,在冀南地区,专唱梨花大鼓的仅有邢台的孙金枝、孙金兰姐妹二人。1958年河北省首届曲艺会演时,孙金枝、赵桂存演唱的梨花大鼓均获演员二等奖。1979年孙金枝演唱的梨花大鼓《广场思亲》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威县、广宗县和山东宁津县等地均邀请孙金枝举办过梨花大鼓讲习班,培养新人,但收效甚微,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孙金枝去世后,梨花大鼓在冀南几成绝响。

4隆尧秧歌
隆尧秧歌戏鼎盛时期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南部和石家庄的部分县、市以及邻近冀南地区的山两省和顺、山东省的聊城、夏津等地。现仅有40多名民间艺人组班3个,活动于其发祥地隆尧县和邢台市的巨鹿、任县、宁晋以及石家庄市的赵县等。 
隆尧秧歌是由古代当地劳动人民在插秧、收获、劳作时的稻歌发展变化而来的。隆尧秧歌诞生于明末清初,形成组班登台巡演于嘉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 

根据表演特点和地域的不同,隆尧秧歌又分为南北中三路。隆尧秧歌的主要特点,一是表演舞台性,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完善,不同于民艺舞蹈扭秧歌。二是地域乡土性,表演风格饱含乡土气息。三是剧目丰富,据统计达二百余出。四是语言通俗,唱词道白朴实生动,口语民风浓,唱腔简单明快。五是伴奏简易,徒歌干唱,前期只有武场,以鼓锣镲梆为主。后期增添弦笙笛等文场乐器。 
隆尧秧歌在化妆上较简单、随意。常常是在临上台时,用红色在两颊上随意一涂,即登台演出。现在主要是仿照其他剧种的化妆方法。 
隆尧秧歌孕育、产生于农田劳作的"稻歌",它不是其他任何剧种的编译、分支或从属,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自己的独特位置。隆尧秧歌唱腔古朴原始,伴奏仅有武场,没有文场。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一样,为其今后的改革、创新留出了巨大的空间。隆尧秧歌从其产生到现在基本保持原有风格,可以说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对研究、发掘隆尧秧歌队与研究中国戏剧史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隆尧秧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传统剧目。这些项目中既有隆尧秧歌的本戏,也有其他的剧目。值得指出的是,隆尧秧歌老艺人多无文化,所以它的本戏多无剧本,皆为师傅一代一代口传下来的。现在知道的传统剧目加上建国以来创作的现代戏,共计200余出。隆尧秧歌鼎盛时期,曾有200多个团,从业人员达3000多人,现在老艺人大部分都驾鹤西去,一部分已年高龄迈,无法登台演出。青年演员因戏曲不景气另谋高就,只有个别老艺人偶尔组班演出一些小戏或折子戏。目前,当地为保护这一珍贵剧种进行了不懈努力,但隆尧秧歌演员队伍日益老化,观众群体非常窄小,发展已陷入低谷,急需抢救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520日,隆尧秧歌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邢台弦子腔(邢台丝弦)
大约在明初,丝弦就已经流行于河北省的中部和南部。北起保定,南至邯郸,到处都有它的踪迹。开始,它在民间走乡串镇,结伙搭班,后与老调同台演出,又受昆腔及河北梆子的影响,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四个支派:北路、中路、南路、西路。并出现了一批有声望的演员,如北路的周福才,中路的刘魁显,南路的朱永来(邢台沙河县褡裢镇人),西路的平山红等,行当齐全,剧目丰富,成为我省地方戏曲中较大的剧种之一。活动在我区的是南路丝弦,也叫做"弦子腔",这是因为它最初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一种叫做"弦子"的小琵琶,故而得名。它曾遍及全区,并扩展至河南、山西等邻省。 
丝弦唱腔流畅优美,字音清晰,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每句末尾用"二本腔"(即"小嗓")演唱,行腔婉转,别具一格。我区平乡县丝弦剧团演出的《小刀会》、《杨门女将》等戏的选场和选段,,深受群众欢迎。

6邢台四股弦
四股弦是邢台一种地方戏。因它的主要伴奏乐器"四胡"有四根弦,所以起名为四股弦四股弦流行于冀南、豫北和鲁西北广大地区。由于它产生发展于邢台,从事四股弦艺术的艺人又多为邢台人,加之它的白口和唱腔都是邢台方言,所以,人们谓之邢台四股弦 
四股弦,又名四根弦、二夹弦、五腔弦、武强弦、五调弦,是河北省地方戏稀有剧种之一。在民间俚曲的基础上,不断取长补短,并吸收乱弹、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营养,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四股弦。四股弦从诞生到现在已有近200年历史,四股弦在内容上,起初大多是反映民间家庭生活的小戏,后逐渐转变为演出历史传统戏和连台本大戏。其唱腔悠长、流畅、委婉,语言含蓄、幽默、通俗。唱词多为七字,传统伴奏乐器为四股弦琴胡,其他文武场乐器与河北梆子乐器相同。 
四股弦剧目有200多出,其兴盛时期和复兴时期著名演员有郭素娥、尹秀珍、董小苓、王海棠、马凤云、张春山、马凤仙等,尤其是马凤仙影响最大。 
四股弦在邢台、山西都曾产生过巨大轰动效应,它的足迹遍及京、津、鲁、豫、陕、晋等地。代表性剧目有《刘金定下南唐》、《贺后骂殿》、《二进宫》、《坐楼杀惜》等。邢台市四股弦剧团是演出该剧目的专业团体,现有演员40余人,剧目30余出。

7邢台坠子戏 
邢台坠子戏源于河南坠子,有单唱、对口唱、多人分唱;唱腔流畅婉转,词句通俗易懂,为群众喜闻乐见,流传很广,大江以北,长城内外,均有它的足迹。 
坠子传入邢台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建国后,有些老艺人,在戏剧界老艺术家的指导下,用京剧、梆子的表演程式,加上锣鼓,把它搬上舞台,取名"化装坠子"。邢台地区的威县、邢台、南宫、隆尧等县曾建有坠子剧团。这些剧团组建后,经过舞台实践和吸取各剧种之长,将原来的"水词"该为固定台词;乐器增加了笙、笛、扬琴、二胡、低胡、大提琴;同时采用了京、评、梆子等戏的唢呐牌子、行弦、曲牌,在唱腔上创造了坠子腔的尖板、摇板等。到一九五六年,"化装坠子"已在我区发展成为具有文乐、武乐、灯光布景、文戏武打的完整剧种。 
一九六一年,邢台市坠子剧团到北京演出时,受到首都人民热烈称颂,《北京日报》发表了评论文章,,著名戏剧家梅兰芳、常香玉、红线女与该剧团演职员进行了座谈,,将此剧正式定名为"坠子戏"

 

8临西二呼噜 
临西二呼噜系由四股弦、落儿腔等剧种的唱腔融汇变通而来。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一种自制的发音近似呼噜之声的二呼噜,故得名。

该剧种于清末民初产生于河北省邢台地区临西县张白地村.该村已有五代艺人,演唱二呼噜已有上百年历史。第一代艺人叫张思爱,绰号干巴脸子,随母到张白地村落户。张是一位会唱四股弦、落儿腔、河南曲子等剧种的艺人,多才多艺。他将这些曲调糅杂在一起,加以变通,用自制的拉弦乐器二呼噜伴奏,在村里教会了张克俊、张学江、张思存、张思春等人,组成子弟班进行演出。张克俊绰号老套子,工旦行,在当地小有名气。以后馆陶、清河、邱县等邻县少数村庄也有人来张白地村学唱二呼噜,如张兰祥、张兰周、张景宇等。再后又有黄传荣、王凤山,张书勋、邓元鳌、张廷龙等习此剧种。六十年代,又有一班青年人开始学唱。该村业余演出一直持续至今。 
该剧种流行区域较狭窄,演出范围东抵卫运河,南达山东冠县桑河镇,西到邱县香城固以西冀鲁交界处,北至威县邵固、清孙庄,方圆约百余里。历史上无专业班社,只有农民自娱性的业余演出组织,除年节化妆演出外,平日也为村民婚丧嫁娶唱清音桌 
二呼噜的剧目,多移植于其他剧种,据统计有《辕门斩子》、《血汗衫》、《王子荣掉印》(即《双合印》)、《宝莲灯》、《双喜合》、《宋江杀楼》、《小姑贤》、《王定宝借当》、《吕蒙正赶斋》、《卖妙郎》等二十一出。邢台四股弦的剧目,临西二呼噜可以一字不动的搬演,只改动唱腔即可,艺人谓之改嘴 
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慢板][散板][三板][翻腔][娃娃][垛子][念板]等,以及[哭迷子][含韵][栽板][留板]等辅助性板式。用大笛(唢呐)吹奏的曲牌有[大摆门][二板揣][打水牌][研磨牌]等。 
乐队由八人组成。文乐有二呼噜(后为板胡代替)、二胡、笛、笙、唢呐(兼);武乐有板鼓、大锣、镲、小锣等。 
该戏曲作为邢台土生独有的剧种,由于没人整理,基本处于快灭绝状态。


其实邢台本地戏曲的没落不仅仅是因为没有人愿意传承,更在于观众的减少。越来越多的老戏台被拆除,如今想要听上一场地道的本地老戏确实很难。

邢襄古镇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本地的曲艺更是如此。邢襄古镇为发扬和保护传统艺术,经常邀请老艺人和戏曲名家到古镇的戏曲大舞台演出,并且让广大戏曲爱好者免费观看

不要让祖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艺术消失,如果你愿意,请和我一起到邢襄古镇走一走,尝一尝美味的小吃,晒一晒太行山下的艳阳,看一看味道十足的老戏。

如何去到邢襄古镇:

自驾路线:

1、 邢台市区—羊范高速口—邢汾高速—龙泉寺口下—左转50米—邢襄古镇大道直行即到

2、邢台市区—皇寺高速口—邢汾高速—龙泉寺口下—左转50米—邢襄古镇大道直行即到

3、邢台市区—坂上高速口—邢汾高速—龙泉寺口下—左转50米—邢襄古镇大道直行即到

4、邢台市区—邢左线—龙泉寺口—邢襄古镇大道直行即到

咱邢台

咱邢台人、咱邢台事、咱邢台好吃好玩的、咱邢台人自己的邢台


关注公众号可获赠邢台景区门票一张,详情联系客服。

合作电话:400-1899-589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