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言:身在异国的时间越长,对祖国、家乡的思念越深。
在日本兰梅餐馆有这么一个人,
他讲着重庆话,烧的是重庆饭菜,
有着重庆人的性格,
拉二胡为日本人送上一道文化大餐,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关心、支持着家乡的建设。
他叫李建华。
蜕变:从汽修工人到日语翻译
李建华出生在上清寺,6岁时随家人迁居至原巴县政府所在地李家沱(现属巴南区)。
他自幼喜爱学习,,大包小包里装着许多书本。1978年返城后,在公交公司当了一名汽车修理工人。其间,在一名日侨指导下学起了日语,十分痴迷。
一段时间后那位日侨回国了,李建华的日语学习却没有中断,他报名参加了重庆市少年宫日语培训班。那时交通不便,从李家沱到两路口要坐公交车,再转乘轮渡过江,但每次上课他总是全班第一个到教室,坚持了4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再后来,李建华在业余时间进电大学习经济管理专业,更加忙碌了,即便如此,也没有放弃日语学习。谁又能料到,这位执着的年轻汽修工,后来真就成了一名日语翻译呢?
1983年,重庆一家无线电厂从日本引进彩电生产线,工厂里头突然冒出几十名日本技术人员来。当时重庆懂日语的人少,经朋友推荐,李建华到该厂临时充任日语翻译,仗着多年苦学而有的功底,任务居然完成得不错,从此有了些小名气。
之后数年,重庆又有多家企业从日本引进技术、设备,或是接待日企人员参观访问。这些企业相继找上门来,请李建华“出山”担任日语翻译工作。
没多久,李建华作为人才调入重棉二厂工作。1988年,获公派到日本技术进修机会,一年后学成归来,进入重庆纺织工业研究所任外语室日本组组长。
东渡:开店不忘弘扬中华文化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无数人涌入深圳寻求发展机会。1992年,李建华也辞职来到这里,凭着一口流利的日语找到了不错的工作。
在这个南方城市生活6年后,他接受一位旅日朋友的建议,去了日本千叶县,进入一家钢线索生产企业工作。第二年,妻子秦兰梅跟着到了千叶县,在一家寿司店里打工。
初来乍到,夫妻俩的日子过得很是艰辛,但别无选择,只能咬紧牙关勉力支撑。2005年,终于在大阪泉佐野市拥有了自己的房子。
但这时候孩子也上学读书了,家庭开支越来越大。鉴于打工不易,而妻子厨艺不错,李建华决定让她辞职,自行经营一家食店。
2006年6月10日,食店开业了,名字就叫“兰梅餐馆”,生意不错。
秦兰梅的日语不好,加之为节省开支早期店里没有雇请帮工,她一个人既要负责炒菜又要接待食客,实在是忙不过来。所以一个月后,李建华干脆也辞职了,回到家中和妻子一道打理食店。
李建华笑着说道,兰梅餐馆不只是个吃中国饭菜的场所,还是宣传、弘扬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华美食文化的地方。他擅长二胡,妻子能弹古筝还会川剧变脸,在客人用餐之际,夫妻俩有时会轮番上阵,抄起乐器露一手“中国功夫”。
目前,时常前来学习二胡的日本人有十余名。说起此事,李建华很欣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再说了,我这也是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啊!
乡思:多年来一直支持家乡建设
兰梅餐馆内,随处可见中国元素:客厅里挂着中国结,隔断用的是中式屏风,连餐桌、椅子都是在重庆买了运过去的。
李建华说,身处异国他乡,才算是真正体会到了“乡思”之苦。
李建华对家乡的关注和眷恋,不只是说说而已。多年来,他一直通过种种实际行动,支持家乡的建设。
2000年日本重庆同乡会成立后,李建华担任首任会长。迁居大阪后,又一直担任关西华侨华人西南同乡会会长。
其间,他多次以同乡会的名义,组织大阪商界人士来渝访问、考察,为投资和贸易活动牵线搭桥,也曾组织大阪教育界人士来渝进行教学考察、捐助贫困学生。
汶川地震发生后,李建华牵头,与大阪市一家国际文化交流机构联合举办了一场赈灾义演。活动中,30名演职人员倾力演出,吸引了近800名市民热情参与。义演所筹集善款,主要用于购买投影仪、乒乓球桌、樱花树等,捐给了重庆在地震中受灾的三所小学。
李建华说,到日本近20年了,他们一家已经在日本扎下根,儿子也在日本上了大学,但全家人“内部交流”时讲的仍是重庆话、最爱吃的仍是重庆菜。
近年来,李建华每年都要回重庆一趟,会会亲友、逛逛重庆的老街和新城,感受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大国重器:研发“定海神钻”的大学校长
刘清友,1965年出生,开州区人,西华大学校长。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钻头、管柱力学与装备研究的石油机械领域专家,他率团队参与的“海洋石油981”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项目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感言:搞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近利,也没有捷径可走。
他是“万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长江学者;
他率团队参与的“海洋石油981”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项目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家境贫寒、农村出生的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跳出农门,走到科技前沿的?
漫漫求学路,他用“钻头”精神向前冲
刘清友是开县(现开州区)南雅镇人,1965年出生,从小家境贫困。1982年,刘清友考上了西南石油学院石油矿场机械专业,毕业留校任教。
1989年,刘清友顺利考上了重庆大学研究生。本来只需修满10余门课就能毕业,好学的他,一口气学了20多门。留校的经历,让他除了学习,在听课时还更注重老师授课的目的、表述方式、思维习惯,并熟悉国内外科研现状。从“求学”到“治学”慢慢转变,为他日后的科研成就,打下了牢固基础。
1991年毕业后,刘清友返回西南石油学院,1年后进入西南石油总机械厂增加实践经验。
1994年西南石油学院读博,刘清友开始对石油勘探的钻头钻柱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了模拟钻头,做钻头钻柱的仿真研究,我就去自学C语言、VB等程序,一到假期,就泡在电脑前,写代码、编程序、改程序。”
1997年,刘清友进入重大机械传动国家实验室攻读博士后。
2000年,34岁的他被破格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钻头,就要像钻头一样,一直钻,不倦怠、不停歇。”刘清友说。
大国重器“海洋石油981” 他带领团队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世界海洋油气开发的战略重点逐渐转向深海,然而,深水和超深水钻完井作业安全是世界性难题。我国南海更是世界上海洋环境最复杂海域之一,一旦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将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环境灾难和人员伤亡。
在有“海洋石油981”之前,国外深水钻井能力已经达到海平面下3000米,而国内却只能达到500米。打造中国自己的“定海神钻”,迫在眉睫!
2010年,刘清友率团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深水钻井隔水管力学性能实验测试装置”,编制了深水钻井隔水管设计手册,制定了深海钻井安全准则,进一步指导了“海洋石油981”的安全钻井,确保了我国深水钻井的安全和可操作性。
“海洋石油981”是中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最大钻井深度达万米,最大作业水深达3000米,可抵御200年一遇的台风,打破了西方公司在这一领域的长期垄断。
“海洋石油981”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作为该项目研发参与者之一,刘清友及其团队在隔水管系统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发现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整个钻井平台系统中的一项核心创新成果。
美国船级社(ABS)称,刘清友率团队所取得的成果是全球深水钻井安全控制技术的新突破。
“搞科研要有坐得板凳十年冷的决心。”刘清友对记者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科研工作者不能急功近利。”
在接受采访过程中,刘清友提及最多的是团队智慧和力量。他的研究团队成员有80多人,目前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1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奖三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五项。
“海洋石油981”的南海首钻,是中国走向“海洋强国”的重要一步。“在组织团队从事科研的同时,我更希望能在人才梯队组建方面为未来南海深水油气资源发掘出一份力。”刘清友表示。
作为西华大学校长,刘清友事务繁忙,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必须放在管理工作上。
即便如此,近年来他依然执着坚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在自己的领域中多有建树。
记者:彭瑜
编辑:柏云辉
校对:汤寒锋
审核:袁尚武
友情链接